当前位置首页 > 龙岩市> 正文

华侨博物院展出哀鸣万变如成曲陈嘉庚藏品 馆员讲博物馆工作后故事_福建

  台海网9月1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9月1日至10月31日,陈嘉庚先生珍藏欧洲文物精品展在华侨博物院举办,从6000多件珍贵文物中选出48件展出。很多人认为,在博物馆工作很轻松, 听到这样的说法,华侨博物院文物典藏部助理馆员黄筱雯总会摇头。她说,像举办陈嘉庚藏品展,她要负责展览大纲编写、文物遴选、微信供稿、布展,几乎所有环 节都要参与。

  趁着展览举办的空隙时间,黄筱雯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博物馆工作的幕后故事:经手众多“宝贝”,来不得半点闪失,还要见识广,最好是“负责很多事情,什么都懂”。

  文物普查

  这项工作持续了三年

  上报整理6600多件(套)

  黄筱雯刚到华侨博物院工作时,适逢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这项工作持续了三年,黄筱雯和同事主要负责对华侨博物院要上报的文物进行数据采集,包括规范命名,测量尺寸、重量,观察完残程度等。

  数据采集过程涉及器物搬动,这不像日常拿东西,其中有很多讲究。黄筱雯介绍,拿瓷器必须托底,有耳、盖的部位不能直接拎;放得比较高的文物,搬动时一定要多人合作;放置拍摄时,足部破损会摇摆的器物,要先用进口的“稳固宝”固定。

  任务紧、要求严,黄筱雯和同事经常一进库房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大半天连水都顾不上喝,更不要说上厕所了。普查工作到去年才结束,华侨博物院上报 整理的有6600多件(套)文物。所有馆藏都重新梳理,并按国家文物局新规定的登录标准,将错误和遗漏一一厘正和补充。如底部款识原来没有登记的,都补上 了;鼻烟壶以前用同音字“烟呼”命名,也更正了。

  文物保管

  器物摆放有原则

  还定做装具包装

  黄筱雯平常负责文物保管,但保管好文物的前提是先确保文物安全。文物一定要按柜架编号有序排放,遵循前低后高、上轻下重的原则。如比较高的雕塑 不能摆在矮小瓶子前,因为取用时可能因观察不清而摔碰文物。轻小器物放柜架上层,重的放下面,以防承重不均柜架倾倒。库房多采用手摇文物密集架,平常一排 一排靠在一起,防尘又节省空间。使用时,依靠轴承传动平稳摇开柜架,按列取用,方便又安全。

  库房除尘时,比较脆弱的文物要用囊匣包起来。黄筱雯说,为了防止对酸性环境敏感的文物进一步劣化,最近她正遴选适合无酸囊匣的器物,与厂家沟通材料选用和盒型设计。

  无酸装具的保护工作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刚起步,每家博物馆的文物情况也不一样,很难按统一标准批量制作装具。为此,黄筱雯需要付出更多心力,与厂家反复探讨,做出适合华侨博物院的装具。

  文物推广

  线上开微信公众号

  定期推送馆藏精品

  为了让更多人更便捷地了解文物,今年,华侨博物院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设固定栏目,定期推送馆藏精品,黄筱雯负责提供文物信息。

  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件轻松的活,其实在推送之前,黄筱雯需要下很多功夫。首先,她要查找大量相关背景知识,如器物的年代特征、纹饰的寓意解读等。其次,她还要调阅老馆员的研究资料,以及其他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再结合藏品特点总结,使描述更加精准。

  最近举办的陈嘉庚先生珍藏欧洲文物精品展也在微信公众号上同步推送展品介绍,黄筱雯负责讲述背后故事,配好文图推送。她说,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和 文创产品的开发已成为热点,也是今后博物馆发挥公众服务职能的趋势。她希望,今后能多做这方面的工作,活用华侨博物院的资料,更好地实现当年陈嘉庚先生创 办华侨博物院的宏愿,让民众通过博物馆认识世界、开阔眼界。

  【人物故事】

  看电视被触动

  选了冷门专业

  出生于1985年的黄筱雯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2015年进入华侨博物院工作至今。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是个冷门专业,黄筱雯为什 么会选择这个“冷门”呢?她说,高考前,她看了央视的《探索与发现》,被希腊文明的考古发现所震撼,想要体会与历史碰触的感觉。

  接触这个专业后,黄筱雯最大的体会是,考古学和博物馆学都是涉猎广泛的综合学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懂的不只是历史和考古知识。保管文物要了 解不同质地的材料,需要物理、化学知识;研究文物需要具备文学、艺术、美学知识;筹备展览,涉及多媒体运用,需要数字化知识;加深博物馆与观众互动,又涉 及社会学和心理学分析。“这是需要全方位拓展学科触角的工作,在博物馆工作就是要做到老学到老。”

  这么看来,在博物馆工作,看似轻松,其实压力巨大。但黄筱雯说,博物馆是人类的记忆,是内心与世界连接的桥梁,更是走向未来的思考和源泉。她的工作是为未来收藏现在,让心灵有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