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同样推行改革,周厉王、商鞅、赵武灵王高下立判

前文我们讲到周厉王强势推行改革和止谤令,引起国民暴动,不得已逃亡,西周进入共和时代。随后,我们分析了对“共和”的正确理解,指出了《史记》对于“周召共和”的记载可能存在错误。下面我们继续深入还原这段波云诡谲的历史。

周厉王姬胡强力推行“专利”(财税改革),以国家名义向贵族以及百姓从山林川泽中获取的收益征税。这次改革显然有利于改善周王室的财政状况,但是却触动了贵族和国人的利益,难免招致非议甚至谩骂。召公把舆论反馈给姬胡,希望他有所改变。姬胡是个强势而高傲的人,他当然不会认怂,反而果断地发布了“止谤令”,禁止国人妄议朝政,并设置了“卫巫”监督国人不当言论,一经发现便严刑峻法处置。卫巫制度或许算得上中国最早的言论监察机构了。

止谤令的效果是惊人的,在这种简单粗暴的威压之下,大家甚至在公开场合都噤若寒蝉。熟人在路上相见,眼神交流下就得了,生怕一不小心说错话惹祸上身,这就是“道路以目”的故事了。周厉王对这个效果很满意,他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说:“我能平息非议,看他们都不说话了吧!”

同样推行改革,周厉王、商鞅、赵武灵王高下立判

图.禁言

召公却非常的清醒,他回复说:“这只是堵住他们的嘴啊!堵着人们的嘴,比防水还要危险。水被堵塞会冲破堤坝,伤人众多,人民也是一样的。所以治理水就要进行疏导,管理人就要让他畅所欲言。君主要多听取人们的意见,然后斟酌取舍。只有人们开口说话,才能知道他们的想法,然后对应的决定政策。堵住他们嘴,不让说话,又怎么了解他们心声呢?”

姬胡对召公的话不以为意,继续坚持推行止谤令。没想到召公一语成谶,三年后,备受压抑的国人暗地里互相勾连,突然发起暴动,袭击了王宫。姬胡毫无准备,带着亲信匆忙逃亡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从此就再没能回到镐京,12年后,死在那里。姬胡死后,大臣们为他评定了“周厉王”的恶谥,成为西周第一位获得贬低性谥号的天子。

结合姬胡一生的事迹,我们可以判断他是一个坚决果断,而又志大才疏的人。面对西周晚期内政外交上的窘境,他壮志满怀地决定有所作为,他敏锐地以改善财政作为切入点但是却难以平衡利益纠纷,发布止谤令,简单粗暴的禁止反对的声音,终于玩火自焚,引发了国民暴动。

商鞅说:“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或许姬胡也持有相同观点吧!财税改革,可以改善周王室的处境,进而增强统治能力,更好的保障国家的强盛和安全,长期看来,这将给国民提供更好的安全条件。而国民往往更关注自己的眼前利益,所以姬胡,以及商鞅都选择了强力推进改革,而强势压制反对意见,这种做法无疑会造成对立和不满,最终两个人各自被反噬,结果很糟糕。相比之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则有智慧的多。

赵武灵王也持有商鞅这种“人们乐享其成却目光短浅”的观念,但是他在推行广受质疑的改革时,却更加的温和。在推行“胡服骑射”时,他反复廷议讨论了胡服骑射的利弊,并亲自登门拜访说服那些强硬的反对者,终于获得了满朝认可,“胡服骑射”成功执行,赵国跻身战国一等强国行列。赵武灵王廷议“胡服骑射”的过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照《史记-赵本纪》。

事实证明,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简单粗暴的言论控制不可取,而广泛的争取共识则能让政策更完善,同时有效的消解分歧。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有什么想法和政策大可以拿出来晒晒,让每个人都看到,不然难免腐坏变味!

本文是西周史系列第44篇,由阳光旧事录原创。欢迎关注阳光旧事录,看历史和现实交织!

本文作者:阳光旧事录(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200443568770304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