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宁德市> 正文

大大大大在福建工作时写的《摆脱贫困》,在非洲火到不行了!!!|大大|摆脱贫困嘉善一中朱苗苗|福建

2017-07-07 宁德市 大大   摆脱贫困   福建

大大大大写过哪些书?

很多人会回答:《大大谈治国理政》。是的,这本书的确在世界大受欢迎,拥有很多外国书迷。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习大大早在当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就撰写了《摆脱贫困》这本书。零时差工作室记者一拿起这本书,眼睛就没停下来,一口气就把整本书全部读完了。讲真,这本书写得真是太好了,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即使放到今天来看,都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日前,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智库论坛上,中外嘉宾讨论的话题正是“摆脱贫困、共同发展”。会上,《摆脱贫困》成了中外嘉宾的抢手货,来自非洲国家的不少与会嘉宾都拿走了好几本《摆脱贫困》,还在着急地问工作人员,“你还有这本书吗?”

与会嘉宾争相翻阅《摆脱贫困》。人民日报记者暨佩娟摄

2013至2016年,中国农村共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非洲朋友羡慕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绩吗?他们读过习大大写的《摆脱贫困》之后,有何感受?非洲要如何借鉴中国的减贫经验?零时差工作室带你听一听中外嘉宾的看法。

问题一:如何看待大大大大所写的《摆脱贫困》这本书?

和丹·奥斯曼·阿比迪(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去年年底,《摆脱贫困》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中国毫无保留地和非洲国家分享减贫经验。非洲国家也珍视这些经验,因为这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繁荣的最重要一步。

黄友义(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大大谈治国理政》和《摆脱贫困》这两本书表明,从一个山村到一个县,再到一个地区,直到一个国家,立志帮助民众脱贫始终是大大工作的一个重点,这与大大几十年的成长和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可以说,大大的经历就是他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

舒展(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卢旺达大使):

经常下基层的人很容易在《摆脱贫困》这本书中找到共鸣。很多非洲朋友都认真阅读了《摆脱贫困》,而且主动把书中的内容带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来思索问题。这本书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中国政府非常务实,而且有长远目标,他们把主要力量放在自己身上,自力更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对支柱产业。

埃塞俄比亚大大经济顾问阿尔卡贝·奥克贝·梅蒂库:

大大在其著作《摆脱贫困》中写道,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我们由此得到启发:贫困并不是命运,而是一种选择。如果一个人总是用贫困思维来思考,就解决不了贫困问题。

伊曼纽尔·阿克韦泰(加纳民主选举援助研究所主任):

《摆脱贫困》中提到了“弱鸟可望先飞”“滴水穿石”以及如何提高官员的效率、加强公务员的操守和能力等问题。习大大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他也关注公务员的内心。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培训干部,打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非洲要摆脱贫困,可能也要走中国的道路。今后,非洲国家政党不仅要关注选举,还要关注经济发展和领导力建设。

大大大大的著作《摆脱贫困》的中文、英文和法文版。人民日报记者暨佩娟摄

问题二:如何评价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绩?

非洲联盟委员会大大法基:

我们从中国减贫事业中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自力更生”,这也是中国取得令人着迷的成就的根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征程,他们摒弃了懒惰、听天由命和等待他人施舍,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臂膀与才智铸就中国的命运。在短短几十年里,中国贫困人口总数急剧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也大幅下降。

周欲晓(中非合作论坛事务大使):

中国企业在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保护沿线环境,建立野生动物通道,坚持和平与发展相结合。中国愿意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边防、维稳等方面的能力,为中非发展提供持久稳定的环境,也希望非洲国家保护中国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深圳地铁集团埃塞俄比亚公司为东非地区第一条现代化城市轻轨——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项目提供运营管理服务,同时培养了很多本土人才。图为6月19日,该公司一名中国员工在亚的斯亚贝巴和当地孩子亲热互动。人民日报记者 吴绮敏摄

黄承伟(全国扶贫宣教中心主任):

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给世界带来启示:任何扶贫措施必须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为根本目标,只有协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形成稳定的脱贫机制。

吉布森·奇古米拉(津巴布韦经济政策分析和研究机构主任):

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必须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关注自己的资源、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并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吴绮敏(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

中国当下的精准扶贫,既体现了决策者的眼光,又亮出了财政之手的“绣花功夫”——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抓住关键环节、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对症下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财政目标不能止步于救助、接济,而应当是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对产业发展形成推动力。

问题三:中国的减贫经验,非洲国家要如何借鉴?

6月21日,参加论坛开幕式的中外嘉宾在认真听会。  人民日报记者 李志伟摄

阿尔班 E·阿胡勒(科特迪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分析部主任):

应该支持建立非盟—中国全球商务平台,鼓励私营企业、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在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上就特定议题进行相互协调,借助这一平台,非洲国家政府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发展的良好经验,并把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埃塞俄比亚大大经济顾问阿尔卡贝·奥克贝·梅蒂库:

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中国经验,就不要去北京。我更感兴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中国发生了什么,我要去深圳、重庆、苏州等地找到当时的亲历者,学习推动经济发展的经验。要真正找到感兴趣的领域,去和中国地方官员讨论。很好的是,中国很多地方官员都很专业,也都非常愿意分享他们的观点。(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编辑:孟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