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明市> 正文

对口援疆:把爱洒向昌吉大地|柳州网站大全昌吉州|福建|新疆

2017-07-11 三明市 昌吉州   福建   新疆

  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在美丽的庭州大地上,与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福建援疆新华章。

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做大做强

  5月初,玛纳斯县冬春双孢蘑菇生产进入尾声,菇农普遍喜获丰收。玛纳斯县试验站蘑菇种植大户伊正超喜笑颜开地说,他种的层架式双孢菇每平方米产量20公斤,利润达80元,一年两茬,纯利润达10万元以上。

  “这要感谢三明援疆食用菌专家长期以来无私的帮助和指导。”伊正超说。

  在2010年前,玛纳斯县基本没有农户种植食用菌,市场上的食用菌产品几乎都是从外地调入。

  福建援疆工作队根据当地资源情况,经调查研究,并组织援疆食用菌专家实地种植实验,认为昌吉州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显著。

  首先当地棉籽壳、玉米棒等农业下脚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同时,很多村镇都有闲置的菜窖、羊棚等,稍加修整即可用于食用菌种植。此外,当地气候条件好,昼夜温差大,菌菇生产期比沿海地区多2-3个月。

  玛纳斯县农业局食用菌技术员翁垂芳介绍,6年来,三明援疆指挥部和当地政府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培育和壮大食用菌产业。为增强食用菌产业的自我造血功能,还援建成立玛纳斯县农民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三年来共培训当地农牧民1000余人。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福建省有关食用菌专家为当地农牧民授课,并安排食用菌种植大户、食用菌专技人员到三明考察培训。

  在福建援疆工作队的支持下,昌吉州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向优质化、特色化发展。至2016年底,玛纳斯县有食用菌大棚160个,林地套种300亩,食用菌年产量达760万袋,产值7300多万元。呼图壁县引进总投资1.3亿元的福建农业现代化示范企业,建设现代化蘑菇培养生产工厂、菌种厂、产品加工厂以及技术研发中心,形成食用菌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昌吉州党委副大大、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长黄鹤麟表示。5月9日,由昌吉州、福建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共同主办的福建·昌吉食用菌产业项目技术对接会在玛纳斯县召开。这是“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机制服务昌吉产业发展模式的首次试水。福建省“6·18”虚拟研究院食用菌产业技术分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胡开辉一行对食用菌工厂进行技术诊断,并对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针对性培训。

医疗援疆,弘扬仁心大爱

  “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6月初,在昌吉州中医医院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的哈萨克族妇女萨哈迪,激动地向为她施行手术的援疆专家洪哲晶和中医院的医生们道谢。

  昌吉州中医医院妇产科主任吕新萍感慨道:“萨哈迪是幸运的,如果不是福建医疗援疆专家为医院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面带来的设备升级和技术指导,我们没有很大把握成功完成这项高风险手术。因为萨哈迪的子宫肌瘤已让她身形近似怀有5个月的身孕,手术操作难度大,如操作不当,很容易形成创伤和出血。”

  吕新萍告诉记者,成功完成这项手术,代表着昌吉州腹腔镜微创手术水平实现了新突破。推动昌吉州医疗技术实现新突破的动力,来自于福建一年比一年力度更大的医疗援疆支持和帮助。

  和萨哈迪一样幸运的,还有昌吉市市民叶女士。两年前,她曾在生死一线间挣扎,而将她从鬼门关拉回到幸福生活的也是福建省医疗援疆专家。

  叶女士记得,当时她因肝硬化胃出血被送到昌吉州人民医院,鲜血从嘴里不停地向外喷出。当天并没值班的福建省医疗援疆专家庄则豪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到医院,决定给予内镜下治疗,快速止血。

  庄则豪用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精湛的医术,将她从死亡之路上救了回来。在庄则豪帮扶指导下,昌吉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运用内镜治疗消化科疾病技术快速提升。

  近年来,福建始终将医疗援疆摆在民生援疆首位,为昌吉州各县市带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专家们用精湛的医术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他们将先进理念和医疗技术倾囊相授,用耐心细致的帮扶指导,全力提升昌吉州医疗卫生水平。

  今年,福建在昌吉州启动“组团式”医疗援疆新模式,20名援疆专家在昌吉州中医医院、吉木萨尔县中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其他专家结合实际需求,按2-3人的小团队被分配在全州各县市,采取“师带徒”模式,为医院培养造就高层次临床医护人员。“组团式”医疗援疆使医疗援助模式从过去“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式援疆”转变为“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将使昌吉州受援医院需要扶持提升的科室真正做大做强,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福建省坚持把民生项目建设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如今,一张张蓝图正变成美好的现实,遍布全州的每一个民生项目,铸就了一座座爱心的丰碑。新疆各族群众从一个个可触可感的援疆工程中,真实地感受到援疆项目带来的实惠,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本报记者 林丽明 通讯员 黄小谷 郑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