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市> 正文

厦门医学院有40位大体老师 他们的征服者雷萨赫尔顿休息室就在尸体库_福建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 记者 许蔚菡 见习记者 黄伊娜)他们,用生命的光芒,为医学生揭示着人体的奥秘;他们,用生命的色彩,指导着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他们,用生命的力量,帮助医学生挽救更多的生命……他们就是遗体捐赠者,被医学生亲切地称为“大体老师”。清明节来临之际,晨报记者走进厦门医学院实验室,感受“他们”的爱与奉献。

  在厦门医学院,每名大一医学生都会上一门课———《人体解剖学》,为他们授课的是两位老师———实验教学老师和大体老师。

  大体老师,也就是遗体捐赠者,又被医学生尊称为“无语良师”。大体老师们虽不说话,却用自己的躯体为一届又一届的医学生传授丰富的人体基本知识,在另一个世界推动着人类医学的进步。

  用身躯讲解人体奥秘

  在厦门医学院的一间实验教室里,记者见到一位大体老师。“他”静静地躺在解剖台上,周身浸泡着防腐液,肌肉紧实,纹理清晰,整体呈暗灰色。由于经过特殊处理,“他”的形态模糊了“人”的边界,更像是一具难辨真假的标本,而非想象中一般的尸体。

  上课时,老师会按下按钮,升降台将“他”从防腐液中抬起,学生们戴上口罩与手套就能进行实际操作。而教室的后面也“站”着两位大体老师,那是对尸体经过特殊处理后得到的生物塑化标本,只见“他们”笔挺地立着,手心向前,同样分离了表皮,人体的骨骼、神经和肌肉一目了然。

  据基础医学部主任王玉孝介绍,《人体解剖学》是大一时就会开展的专业基础课,厦门医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如果医学生不了解人体结构,后面的生理、病理学习就会如“空中楼阁”。因此,新生入学大约两三个星期后,就会到实验教室,直面大体老师并进行实际操作。

  人体的正常结构、形态大小、比例关系、结构层次,全身的系统、器官、神经分布、血管走向……这些都要依靠大体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讲一百遍,都不如学生亲眼看一次。只有对人体结构有清楚深刻的认识,才能对医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和应用。”王玉孝说,大体老师为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以及科研工作提供了资源,对医学教学的提升以及临床医学的技术有着重要作用。“医学临床工作和医学科研工作都离不开大体老师的支持,没有大体老师,实践科研就无法开展,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倾其所有培养医学生

  包括去年6月新接收的13位大体老师在内,厦门医学院目前共有近40位大体老师,其中一半是成人。“他们”的“休息室”就在实验教学楼地下尸体库的防腐池中。

  基础医学部的郭连军和杜贵成是负责遗体捐赠接收事宜的老师。郭连军介绍,这些捐赠者大部分是生前自愿签订遗体捐献登记表,其余的为逝后亲属捐献。学校在接到家属通知后,由殡仪馆的服务人员帮忙接送到学校,随后由老师对遗体进行消毒、防腐处理,遗体浸入防腐池一年半至两年后,才会被投入教学和科研使用中。

  在第一堂解剖实验课上,新生们都要先向大体老师鞠躬;此外,在每年的清明节和教师节,学校也都会举行对大体老师的缅怀仪式。据悉,厦门医学院还准备规划筹建纪念园,届时这些大体老师的名字将一一刻印在碑上,供人缅怀祭拜。

  郭连军说,每个实验室里有6张解剖台,里面存放着教学中要用到的大体老师或者人体器官等,所有大一学生在学习系统解剖时会使用到,而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在大三学习局部解剖时也要使用到。

  “经过教学和科研使用后,如果大体老师真的无法再使用,我们会将其火化。”杜贵成说,其实很多代医学生面对的或许是同一位大体老师,对他们的最好告慰,就是让其价值最大化,是他们倾其所有让学生学得更好,厦门医学院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杜贵成和13位大体老师的家属都加了微信,偶尔,家属会问他:“家人在这怎么样?”他会耐心回复:“都挺好,一切安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