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漳州市> 正文

集美: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成厦门名邪恶流氓吻上不良笑花片(全文)

2017-06-29 漳州市
(原标题:集美: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成厦门名片)

集美学村龙舟池畔的嘉庚建筑。(黄锦城摄)

【预告】

明天到嘉庚公园

邂逅“神秘快闪”

台海网6月27日讯据厦门日报报道“一座城·一个人——嘉庚精神·厦门故事”系列主题活动自5月25日启动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活动“满月”之际,明天下午4点左右,一场以嘉庚故事为主题的“快闪”歌舞情景剧将登场嘉庚公园。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围观”。

快闪歌舞剧以“穿越历史下南洋”“兴学办校”“畅想未来”三大重要节点为叙事线索,通过情景表演讲述陈嘉庚先生从渔村少年成长为东南亚华侨巨子,爱乡报国,倾资兴学,支持教育事业的光辉一生。

碧波荡漾的龙舟池,倒映着集美学村建筑雄健精美的身影——在不久前举办的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上,第一次到厦门的高雄女生林宥君忍不住对着龙舟池拍个不停。这种由陈嘉庚先生在近百年前原创并实践的建筑形式,以“中西合璧”的独特面貌著称,集中在集美学村、厦门大学,被世人亲切地叫做“嘉庚建筑”。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这种以人名作为建筑式样的命名方式,也似乎很难再找到像嘉庚建筑这样的载体——它既作为地方风貌象征,又承载着厦门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品格,与整座城市的血脉关联如此紧密。

兼容并蓄:嘉庚建筑“穿西装戴斗笠”

“一字排开”的道南楼,是每年龙舟赛期间摄影师们绕不开的构图背景,这座精美建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重檐歇山顶、燕尾脊、绿琉璃、红砖墙等嘉庚建筑的主要元素以及做工考究的石雕。道南楼还是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兴建的集美学校校舍的最后一座建筑,经常和南薰楼一起出现在集美的风光图中,成为地标。

没有专门读过建筑专业的陈嘉庚,以务实的态度和“因地制宜”的考量完成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诸多建筑设计。

说到嘉庚建筑,很多人习惯用“穿西装、戴斗笠”来概括,而在专业研究者的眼中,嘉庚建筑还融入闽南传统建筑的元素。嘉庚建筑研究者、厦门大学教授庄景辉在著作中提到,早期的嘉庚建筑主要是闽南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糅合,“燕尾脊”“卷草”这些是闽南传统建筑“宫殿式”造型的最主要特点。

1950年陈嘉庚回集美定居后建的嘉庚建筑,则更多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和造型样式,比如道南楼的龙纹脊饰,以及集美学村黎明楼出现的龙造型图案脊饰,这些都来自于中原地区古建筑的做法,构成了嘉庚建筑“兼容并蓄”的内涵特征。

亲力亲为:专设机砖厂造“嘉庚瓦”

在陈嘉庚纪念馆里的展厅里,有好几张陈嘉庚在工地现场的历史照片,在1951年7月的一张照片中,拄着拐杖的陈嘉庚在厦大工地巡视时,地上还是一片泥泞。

庄景辉说,陈嘉庚犹如一位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土水司”,是集设计、建造、估料、施工等于一身的统筹校舍营造的决策者。

在厦门大学的建设前期,年逾八旬的陈嘉庚每星期坚持从集美坐小渡轮到工地。厦大建筑部主任陈永定曾在采访中回忆,“一杯白开水、一条白毛巾”,伴随着陈嘉庚风雨寒暑不间断地忙碌在厦大工地。

在建筑方面,嘉庚先生事无巨细,而且要求严格,比如建造厦大群贤楼时,他要求对招来的工匠“要考查其功夫,总勿劣于已建之屋。”

建造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他多选择闽南工匠,尤其是来自“传统建筑之乡”的惠安师傅。嘉庚建筑中最引人注意的橙红色屋面瓦片,也是陈嘉庚在九龙江畔选址专门设立机砖厂制作,这种抗风性强、隔热保温性能好、铺设简单的瓦片,被后人称为“嘉庚瓦”。

去年,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旧址和人民大会堂等建筑一同入选了“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以嘉庚风格为灵感的建筑在厦门继续生长,比如新世纪的厦门大学本部、漳州校区、翔安校区的嘉庚楼群,集美大学新校区,陈嘉庚纪念馆、厦门北站、集美新城公建群等等。

(原标题:集美: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成厦门名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