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慈禧政治权力的演变


慈禧是清末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1861年至1908年, 她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 人称清朝的“无冕女皇”。

慈禧政治权力的演变

慈禧政治权力的演变

咸丰十一年, 咸丰帝驾崩, 慈禧和咸丰帝之子载淳登基, 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 慈禧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开始了其漫长的政治生涯。慈禧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没有篡夺皇权自己当皇帝的想法, 不敢明目张胆地挑战皇权, 而是借助皇帝年幼, 凭借着皇太后的身份执掌权力, 从名义上来说, 清朝的主宰仍是皇帝而不是慈禧。但实际上, 清朝发生的重大事情都需要经过慈禧的批准和认可, 慈禧确实是清朝的一位实际掌权者。慈禧的政治权力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 而是突破了重重难关拥有的。

慈禧政治权力的演变

一、慈禧铲除顾命八大臣, 走向政治权力中心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咸丰帝在英法联军的逼迫下, 于咸丰十年八月八日北逃热河 (今承德市) 。公元1861年农历7月,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临终前, 咸丰帝做了三件事: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 八大臣控制了政局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 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由慈禧掌管) 。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但是, 同治继位后, 慈禧太后意欲垂帘擅权, 遭到载垣、肃顺等御前八大臣的反对, 她便鼓动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 并联合渴望权力的恭亲王奕䜣等人夺取政权。

慈禧政治权力的演变


公元1861年农历8月1日, 恭亲王奕䜣获准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皇帝的梓宫。恭亲王奕䜣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 返回北京, 准备政变。29日, 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 道路泥泞, 灵驾行进迟缓, 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 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两宫皇太后抵京后, 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䜣等。30日, 发动政变。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 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缮就之谕旨, 宣布载垣等罪状, 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 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任, 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退出军机。公元1861年农历10月6日, 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 肃顺处斩, 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职, 穆荫发往军台效力。9日, 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公元1861年农历11月1日, 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二、两宫博弈, 排斥异己

慈禧最重视手中的权柄, 自垂帘听政后, 唯有两人是她的心腹之患, 一个是恭亲王弈, 另一个是慈安太后。

(一) 恭亲王弈的恩宠与倒台

在成功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 恭亲王奕䜣如日中天, 恩宠备至。弈成为慈禧面前的红人, 升为议政王, 执掌军机处, 掌握了中枢权力, 全倾朝野。在该背景下, 奕䜣没有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 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 宫中出现了两雄并立的局势。此外, 奕䜣“安外攘内”的策略让军机处的人对他很恭维, 洋人对他也很赏识, 他在得意之中不再把慈禧放在眼里。但是, 慈禧的权力欲极强, 她绝不会容忍奕䜣独揽大权, 奕䜣越是成功, 她就越是记恨, 终于产生了要铲除奕䜣的决心。同治四年 (1865) , 翰林院编修署日讲官蔡寿祺上奏参劾奕䜣, 列举了奕贪墨、骄纵、揽权、徇私四大罪状。慈禧利用蔡寿祺这一参劾, 假小皇帝之名, 亲书谕旨, 着革去奕䜣一切差使, 并善后安排诸大臣和亲、郡王替代奕诸职。但是, 奕䜣绝非一下子就能打倒的。在各大臣的请求下, 奕䜣复被录用, 只是被撤去了议政王衔。

光绪十年 (1884) , 法国入侵越南, 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 并把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 中法之间发生战争已不可避免。慈禧立即抓住这一时机, 假公事而泄私愤, 以奕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 彻底罢免了他, 并且改组军机处。

(二) 慈安太后薨

慈禧和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 但她们在名分上存在着严重的嫡庶尊卑之别, 奕䜣也多以“嫡庶之分”为由, 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 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䜣, 无形之中, 奕䜣和慈安形成一种联合力量, 来共同对付慈禧, 诛杀安德海就是证明。此外, 咸丰皇帝死前曾留有遗诏给慈安, 要慈安注意慈禧, 一旦有越轨行为可以出示遗诏, 以加惩罚。遗诏的存在, 使慈禧感到惊惧不安, 办事谨小慎微, 不敢胡作非为。她对慈安言听计从, 关怀备至。但是, 光绪七年 (1881) 辛巳三月壬申初十, 慈安太后暴亡, 寿45岁。

随着慈安太后去世和奕䜣的倒台, 权力尽归西宫, 慈禧可以唯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从此, 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 光绪帝还未成人, 慈禧大权独揽, 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三、慈禧政治权力膨胀, 为所欲为

对于慈禧政治权力的膨胀, 本文主要列举扑灭戊戌政变、签订了《辛丑条约》事件。

(一) 扑灭戊戌政变

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许多文人志士走上了维新变法之路。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为了维新变法付出了生命。光绪二十四年 (1898) , 在维新志士的请动下, 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上谕”, 实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认为变法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是大逆不道, 认为变法就是要亡清。光绪帝深感形势危机, 7月30日密诏杨锐, 并给了他一道密诏, 密诏中传达了慈禧不愿将法全变, 不愿罢黜昏庸大臣, 也不愿使用通达的人, 虽然他英勇争取, 但无济于事, 并言“朕位且不能保”, 他令军机四卿及诸人妥速筹商 (军机四卿为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 , 密缮封奏。杨锐将密诏抄件交给林旭, 林旭将这份密诏转交给了康有为。康有为决定采用武力, 谭嗣同奉康有为之命, 持密诏的抄件夜访握有新建陆军兵权的袁世凯, 称光绪帝已经陷入危机, 劝其带兵入京, 拥立光绪帝完全执政, 但袁世凯只是表面上答应。待他回到天津后, 就秘访荣禄, 向他告发了维新派的秘密计划。八月初六,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史称戊戌政变, 将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 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 一些参与或支持变法的官员, 也受到了处分, 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慈禧严加斥责光绪皇帝坏了祖宗之法, 肆意变更清朝重臣, 痛斥他大逆不道。

(二)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慈禧带领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慈禧实施了“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的策略, 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的这个策略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将民众置于水深火热之中。1902年, 慈禧回到北京,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慈禧政治权力的演变


四、近代转型, 退出历史

清朝末年, 内忧外患, 内有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发生, 外有外国侵略, 还有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在这样的背景下, 慈禧不得不顺应时势和民心, 借鉴西方的统治措施。但是, 这些统治措施和西方的社会思潮冲击了清朝的专制制度, 也冲击了慈禧的专制权力。由此, 慈禧的政治权力不断下移乃至消亡。

(一) 清末新政

1901年, 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推行新政改革, 意图富国强兵, 这次改革持续了十余年, 一直到清朝灭亡, 史称清末新政。1900年, 慈禧太后诏令五大臣即载泽、徐世昌、绍英、戴鸿慈、端方出使西洋。五大臣回国之后, 就考察的结果和所见所闻提出仿行宪政。这时, 慈禧的政治权柄受到了社会发展趋势的限制, 使得她不得不为国家的发展前景考虑, 慈禧颁布了促进商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清末新政带来了一丝民主的气息, 冲击了慈禧为所欲为的政治权力。

(二) 慈禧薨

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望极重的人, 慈禧的政治权力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 直至她走到生命的尽头。慈禧的政治权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限制, 但她仍然具有最高决策权。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十月, 太后有疾。壬申, 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澧摄政王。癸有, 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 即日尊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薨。这标志着慈禧太后政治权力的终结。

本文作者:当代历史故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409707798043085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