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次次考试不及格的“宋初三先生”·孙复

人生在学勤始至,不勤求至无由期。孟轲荀卿扬雄氏,当时未必皆生知。

——孙复

孙复,字明复,古晋州平阳人,今山西临汾尧都人。是北宋伟大的教育家,和胡瑗、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

次次考试不及格的“宋初三先生”·孙复

宋朝在中国的汉族政权历史上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爱是因为这个朝代文化极为璀璨,可谓登峰造极,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朝代,恨是因为宋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丢人,正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宋基本是怂的。

宋太祖赵匡胤一条盘龙棍,打遍天下四百军州,在北宋初期,宋朝还是一个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时代,我们的要说的孙复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

孙复的家谱保留的比较好,他是孙武的第四十九代孙,能这么久远都能记住就要归功与中国的谱学了。孙武被称为“兵家至圣”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到他第四十九代孙,孙复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有点意思。

能被称为“宋初三先生”可见孙复的名头不小,而且他的名字在《资治通鉴》中多次出现,足见其影响力。可是孙复在早年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得志,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有个叫科举的东西。像他的祖先孙武那会,只有面试没有考试,想见诸侯王也非常的容易,看史记就可以发现经常有些平民百姓有事直接就找到诸侯王那去了。而孙复呢?就比较惨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的完善,三年一次,每次又分成三级,州试、省试和殿试,孙复想要面见圣山一展抱负算是要历尽艰险,披荆斩棘了。

次次考试不及格的“宋初三先生”·孙复

不过孙复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还不是科举,是穷。当时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守丧,他就去找范仲淹,范仲淹一看,这小伙子不错啊,就给他找了份工作,还资助他,当时孙复已经三十六岁了。后来范仲淹守丧完毕走了,孙复就去考试,考了四次,州试都没过。宋朝科举三年一次,四次就是十二年,再考下去就要成范进了。

像孙复这样出类拔萃的人,考了四次都没过,至少说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是一个有很大漏洞的方法。不过科举真正的意义可能并不完全是选拔人才,而是给文士们找点事干,防止他们一身的本事没处使,整点乱子出来。攸行更是感觉其实科技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埋没人才,比如孙复,他就想明白打算不考试了,当老师去吧。经人推荐他认识了“宋初三先生”中的另外一位,石介。石介跟孙复一聊感觉孙复真是太有本事啦,刚好石介在泰山有个培训班,就请孙复去讲课。还好他们见面的时候石介没说我这有份去年的试卷,你先做一下我看看,要不就变成“宋初俩先生”了。

这孙复开始在泰山讲学之后名声鹊起,来泰山听他讲课的人比来旅游的人都多,被人成为泰山先生。石介的这个小培训班在孙复的主持下一时竟成为宋朝的学术活动中心。

有时候你放下了,反而却得到了。这范仲淹等很多在朝的大官听说孙复在野享有盛名,于是就想皇帝推荐他,孙复终于圆了一个入朝为官的梦,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

他和石介一起支持范仲淹的"复古劝学",大力发展教育,北宋的太学(太学就姑且理解为现在的大学吧)从此兴盛。孙复一直忙着学习和教别人学习一直到四五十岁还没结婚,当时的宰相李迪感其贤德还把女儿下嫁给了他。

次次考试不及格的“宋初三先生”·孙复

孙复一生著有《春秋尊王发微》12卷,《春秋总论》3卷,《睢阳子集》10卷,《易说》64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病重的时候写的,当时宋仁宗听说他病重了书还没写完,就想这要书没写完人就不在了是多大的损失啊,于是里面派了一个人去负责记录。

可见孙复在当时所受到的重视。孙复的教学理论注重实践,要把所学和当代的情况相结合,是教育上的一大突破。就好像现在随便都能找见个计算器了,过于注重四则运算是不是那么重要?

本文作者:攸行说(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21356106953575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