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知者甚少的南明政权铸币史与台湾郑氏政权奉“永历通宝”四十年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下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不久清兵借机入关,满清王朝入主中原。此时,明朝残存的宗室藩王们相继在南方建立了几个小政权,继续沿用国号“明”,同清军对抗,他们被统称为南明。

其主要有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政权。1662年(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桂王)朱由榔与其眷属在昆明被吴三桂处死后,郑氏政权继续奉永历帝为正朔,沿用永历年号直至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

在南明政权中,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桂王朱由榔以及沿用永历年号的郑氏集团均铸造过钱币。

知者甚少的南明政权铸币史与台湾郑氏政权奉“永历通宝”四十年

1、福王政权铸币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元年“十月朔,命铸弘光钱”。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清军南下四月,陷扬州五月,占南京,其后弘光帝被部将劫持献于清军。次年,押解至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弘光通宝钱,钱文楷书,对读,有小平、折二钱两种。小平钱多光背,另有背星、背“凤”字等几种,“凤”指今安徽省凤阳,此种钱据说为马士英任凤阳总督时所铸。折二钱背文为“贰”,铸量较少,存世不多。小平钱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2~3.5克。折二钱直径在2.7厘米左右,重5~6克。小平钱版别较多,如:面文“通”字有单点通、双点通之分“弘”字有大弓、行弓(即“弓”旁的第二笔长)之区别。

2、唐王政权铸币

弘光元年(1645)六月,由于弘光帝被俘,监国的潞王降清。唐王朱聿键南下福建,在原弘光朝官员黄道周、郑芝龙、郑鸿逵等的拥戴下,就任监国于福州。

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建元“隆武”。隆武帝即位后,安抚难民,联合农民军,实行以抗清为主旨的政策,但由于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致使隆武帝最终无所建树。

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清军占领浙江大部后,即挥师南下进攻福建。由于掌握军权的郑芝龙降清,隆武帝出奔河州(今福建长汀)。

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俘杀,隆武政权灭亡。

隆武政权曾铸造隆武通宝钱。钱文为楷书,对读,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多光背,另有背星,背“户”、“工”、“南”、“留”等字折二钱均为光背。小平钱直径在25厘米左右,重3克左右。折二钱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约8克。“隆”字有“生”隆和“正”隆之分“通”字有单点通和双点通两种写法。另外,当时还铸造有隆武通宝铁钱,均为小平钱,较少见。
知者甚少的南明政权铸币史与台湾郑氏政权奉“永历通宝”四十年

3、鲁王政权铸币

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帝被俘后,浙东原明官吏缙绅以及抗清力量拥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十二月,铸造大明通宝钱。

1646年(监国鲁元年,清顺治三年),清军攻打浙江,朱以海先后流亡闽东北及舟山等地继续抗清。

1651年(南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舟山被清军攻占后,投奔郑成功。

1652年自去监国称号

1062年(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国年)病死于金门。

大明通宝钱,钱文楷书,对读,均为小平钱,背分为有文及光背两类,文字主要有“户”、“工”、“帅”、“招”等字,位置或穿上或穿右。初铸钱径2.6厘米左右,后铸钱径为24~25厘米,重3~5克,铸量较少。

1991年,在江苏镇江四摆渡蚕种场出土一批明朝铜钱,其中有几枚大明通宝背“户”钱。

知者甚少的南明政权铸币史与台湾郑氏政权奉“永历通宝”四十年

4、桂王政权铸币

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害后,十ー月,原隆武朝大臣瞿式耜、丁魁楚等人拥立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建元“永历”,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桂王政权的建立得到当时大多数抗清官员、土绅和义军的支持,在南明诸政权中,其存在时间是最久的一个,永历帝的统治延续了15年。

永历十ニ年(1658年),清军开始进攻西南的桂王政权,永历十三年,帝不得已入缅。永历十五年,因受吴三桂追逼,缅人献帝于清廷,永历十六年,被吴三桂杀害于云南昆明。

桂王政权曾铸造永历通宝钱。该钱铸行时间大致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永历二年至六年初,是永历政权在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区抗清时期,在清军连续进攻下,政权处于不停地变动中,铸造地点也常常发生变化。

第二阶段是永历六

年(1652年)二月至十三年二月,永历帝退入缅甸前,在云贵地区铸造,铸地较固定。永历通宝钱版别较多,有小平、折二、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等,面文皆为楷书,对读,分背有文和背无文两大类。永历小平钱径一般为2.5厘米,重3.95克左右。

其版别可分为三类:一是光背,铸量较大。二是背铸星纹。三是背有“户、工、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等文字,其中背有“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字的十二枚钱,被称为“敕文钱”

意思是皇帝命令各级文武官员留守广东,辅佐大明,安邦定国。这种把旨意铸在钱背上的情况是少见的。其中背“府”、“道”、“明”极罕见。折二钱径一般2.6厘米,重5克左右。折五钱径一般3.2厘米,重9克左右,背文“五厘”。折十有大小两种,大型钱径一般4.5厘米,重25克左右,小型钱径一般3.8厘米,重12克左右,背文皆为“壹分”。永历通宝折五、折十钱皆系权银钱,也叫折银钱,其背文“五厘”、“壹分”,表示折白银多少的意思,可折银使用。

由于桂王政权是南明五朝中存在时间最长,领土最广,且政权所在地由肇庆到最后的昆明几经迁徙,因而广东、贵州、云南等地都铸行过永历钱。这使得永历通宝成为南明政权钱币中铸造地点多,时间跨度长,版别最为复杂的钱币。永历通宝折二钱还有行、草、篆三种书体流传于世,应为郑成功父子所铸。

知者甚少的南明政权铸币史与台湾郑氏政权奉“永历通宝”四十年

5、郑成功铸币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父郑芝龙,原是东南海盗首领,后被明廷招抚,官至都督总兵官。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郑森被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

次年,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坚决反对,于是自立一军,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继续坚持抗清斗争。永历二年(1648年)五月,郑成功始奉永历帝为正朔该年十月,永历帝封郑成功威远侯次年七月,永历帝遺使至厦门,封郑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1658年)春正月,永历帝再遣漳平伯周金汤至厦门,晋郑成功为延平郡王。

17世纪初叶,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活动逐渐蔓延到亚洲。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至南明永历时期,为了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郑成功决意收复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年四月,他率军25000人横渡台湾海峡,对盘踞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发起驱逐之战,开启了收复台湾之役。

几经激战,永历十六年(162年)二月一日,荷兰侵略者投降撤离台湾,结東了对台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建立地方政权,设一府二县进行治理。不久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孙郑克塽先后继承王位,继续从事抗清活动,至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郑克塽向清军投降,郑氏集团在台湾统治共计21年。

郑成功奉永历帝为正朔,使用南明“永历”年号,此制一直沿用到郑氏统治台湾结束,所以他铸造的钱币名称亦为“永历通宝”。

知者甚少的南明政权铸币史与台湾郑氏政权奉“永历通宝”四十年

郑氏父子曾先后三次委托日本铸造永历通宝钱。

第一次是永历五年(1651年),郑成功还在厦门时“以甥礼遣使通好日本。国王果大悦,相助铅铜,令官协理,铸铜煩、永历钱、盔甲、器械等物”。

第二次是永历二十年(1666年),其子郑经统治台湾时为发展经济和船务,令部将洪旭“遣商船前往各港,多价购船料,载到台湾,兴造洋艘、鸟船,装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制造铜煩、倭刀、盗甲,并铸永历钱,下贩暹罗、交趾、东京各处以富国”。

第三次是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郑经占厦门,“差兵都事李德驾船往日本,铸永历钱、并铜煩腰刀器械,以资兵用”。

郑氏所铸永历通宝钱流通于间南和台湾,尤以台湾为主。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钱局开铸康熙通宝台字钱,郑氏永历通宝钱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永历通宝钱在台湾地区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对繁荣当时台湾的经济贸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我们研究海峡两岸的渊源关系提供了实物佐证。

郑氏政权先后铸造的永历通宝钱,钱文对读,光背,共有行、草、篆三种书体,均为折二型钱。钱径在3厘米左右,重量在8.5克左右。篆书钱又分大字版及小字版两种。三种永历通宝钱中以篆书体最多,行书体次之,草书体最少。

由于正处于王朝更替时期,南明诸政权铸造的钱币,均有铸造时间短流通地域窄的特点,也因此带有较强的地方色彩。

虽然短暂,但它们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也留下了印记。南明钱币作为延续明代铸币最后的绝响,是明代钱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作者:申报七十七载(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519203474079795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