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泉州市> 正文

“海丝”申遗有变化,南京4处申遗点将进行环境整治ua女人网美容|郑和墓|海丝|遗址

2017-06-08 泉州市 郑和墓   海丝   遗址

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有变化,原本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泉州,将于2018年以“泉州古刺桐史迹”申遗,联合申遗的城市、申遗点重新部署。

6月6日,在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前夕,现代快报记者随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调研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南京的4处遗迹点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这4处遗迹点都面临环境整治,展览展示的调整,其中,渤泥国王墓前的石刻将进行修缮加固。

【申遗】

泉州明年独立申遗,“海丝”申遗队伍重组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国家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而组织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南京市文广新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处处长吴涓介绍,2012年“海上丝绸之路”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6年3月2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海丝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确定泉州牵头,联合广州、宁波、南京等城市,全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我国2018年项目组织申报。“作为联合申遗城市,国家文物局对联合申遗城市的每一处遗迹点都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南京和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遗迹点很多,但专家们最终确定了4处作为申遗点,分别是: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

按照原计划,“海上丝绸之路”将于明年正式申遗,但今年国家文物局又对2018年申遗项目作出重大调整。“泉州古刺桐史迹独立申遗,不占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项目的名额。”吴涓介绍说,这么一来,“海丝”申遗要重新梳理,联合申遗的城市也将有变化,广西北海、上海、山东蓬莱、扬州,都将加盟申遗城市。而且,国家文物局将海丝申遗列入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要求各地树立大局意识,将海丝申遗工作作为各地重点工作紧抓不放。

【调研】

龙江船厂遗址要去公园化

龙江船厂遗址

“南京作为我国古代代表性港口城市,拥有重要的海丝文化遗产。比如:明故宫、天妃宫、净觉寺……考虑到总总原因,这些遗迹点,都没有列入申遗点。”吴涓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现有的4个申遗点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按照国家文物局新的部署和要求,南京市对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4个申遗点编制了相应的保护方案,并将持续开展监测管理、标识系统建设工作。

在龙江船厂遗址,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当年考古发掘的3个作塘如今变成了河塘,陈列馆里展出了部分出土文物,铁锚、巨型木制舵杆……“龙江船厂遗址是国内仅存的郑和船队造船的遗址,郑和下西洋用的很多船只都是这里造的,尽管江苏太仓、福建、浙江、湖南、江西等地船厂,也造过郑和宝船,但时至今日,多已不存。”

吴涓介绍说,龙江船厂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有非常多的作塘,但目前均存3条。三条作塘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四作塘位于现三条作塘中最北处,现长500米,宽为40-45米;五作塘位于现三条作塘中间位置,现长460米,宽为40-45米;六作塘位于现三条作塘中最南处,现长421米,3条作塘的宽度都是40-45米。

“根据遗产保护的要求,龙江船厂遗址要在环境整治、展览展示上做调整。”鼓楼区文化局调研员朱冬梅介绍,龙江船厂遗址是2005年按照旅游景点的模式来打造的,绿树成荫,遮挡了遗址的呈现。将来,要做的是去公园化,恢复原真性,同时对展馆内的展陈内容进行提升,体现“海丝”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另外,要在遗址现场曾静标识牌加强遗址的解说。

渤泥国王墓的石刻将启动修缮

渤泥国王墓碑亭

在安德门外石子岗东向花村乌龟山南麓,渤泥国(现文莱)的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在这里已经长眠了600多年。

这里绿树成荫,沿着渤泥国王墓遗址的大门进去,可以看到排列整齐的石翁仲,武将、石马,由于石刻在林荫下,有的石刻上已经长了青苔,有的出现了风化、开裂等现象;神道的尽头一个圆形隆起的包,便是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长眠的地方。“1405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献土特产,明成祖派官封他为王;1408年,浡泥国国王携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来中国明朝首都南京进行朝贡,同年十月不幸在南京病故。”雨花台区文化局局长朱向东介绍说。

朱向东透露,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浡泥国王墓将进行环境整治和展览提升。目前环境整治方案,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文物局都已经批准通过,接下来将对方案进一步深化,很快将启动。“在4个申遗点钟,渤泥国王墓是原真性保存最好的,国家文物局要求大环境不动,主要在小细节上进行调整。”朱向东说。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国家文物局要求,渤泥国王墓的林下步道路径在进入神道的路口略向西偏移,远离东门广场。调整后的墓园入口设计应尽量简洁,与浡泥国王墓历史环境相协调。同时,同意对神道石刻进行保护修缮等。

对于石刻修缮,朱向东解释说,神道时刻是1958年发现并扶起来的,至今已接近60年,由于酸雨、长年裸露的原因,出现了开裂的等情况。其中最明显的是一个武将石翁仲,一个因为背阴,受热胀冷缩的影响,武将的身体、面部都有裂纹;而另一个在阳光下,保存相对完好。“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已经制定了抢救性保护方案,下一步将对这些石刻进行救治。”

洪保墓将对古墓沉降进行监测

洪保墓

作为申遗点之一的洪宝墓在江宁区谷里街道祖堂山南麓。古墓于2010年发现,并发现了寿藏铭。铭文显示墓主为明都知监太监洪保,他一生先后8次出使西洋,其中可以明确的有永乐元年、永乐十年、永乐十九年、宣德五年4次,后两次一般认为是随郑和同行。

如今,洪保墓已经被保护起来,公众可以看到洪保墓砖砌而成,分前后两室。前后室都已经被清空,中间隔着一扇石门,石门上的铁铺首依然完好。引起大家关注的是,在后室部位,墓壁两侧各有两个铁环。“这四个铁环是放墓主棺材用的,叫铁壁悬棺,这是古代道教信众的一种葬法。”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

江宁区文广局文化遗产管理科科长周鹏介绍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洪保墓也将进行环境整治,要对墓葬做新的保护加固措施,对墓葬本体做防渗措施和沉降监测,确保本体的稳定和安全。同时,展览展示将提升,未来洪保墓出土的文物都要拿回来做展示。

“郑和墓不是衣冠冢”

郑和墓

在牛首山南麓,便是郑和墓。顺着牌坊走,便能看到郑和墓地。

“1956年,在南京南郊江宁县谷里公社牛首山南麓的周口村发现了被认为是郑和的墓葬,发现时地面文物已经荡然无存,但仍可看出墓园的规制,整座坟墓呈马蹄状,有坟圹长约300米左右。综合地方文献载录、实地调查勘探以及郑和后人的口述,从墓葬方位、规格、年代来看都与郑和的身份相符,被认为是郑和墓。”吴涓介绍说。

作为遗产点,郑和墓的保护规划已经报南京市政府审议。“有很多人认为这里是郑和的衣冠冢,而不是郑和墓。但我们考证认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并没有到印度的古里,而是派了洪保去;下西洋回来后,郑和在南京辞世,被赐葬在这里。”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顾苏宁介绍说,根据《明史》等史料记载,这里应该就是郑和墓,而不是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