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为什么你永远找不到好中医,最有深度的回答

古人言“不学医,无以疗亲疾”,为什么古人会发出如此感慨、如此无奈,那是因为庸医太多了,真的太多了。一有疾病,委付凡医,恣其所措,生死唯命,岂不可惜。百善孝为先,所以古人提倡要自己学医,至少亲人病了,能够找个好的医生,而不被庸医所误,历史上不乏因为庸医当道而悲愤学医者。医圣张仲景,家族有两百余人,但是建安以来,十年不到,死亡者三分之二,他痛心疾首,发奋学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

历史总是一样一样的,古人悲愤庸医太多,今人同样为找不到好的中医而困惑。为什么找不到好的中医,其实答案很简单,不就是好中医太少了呗。对,就是好中医太少了,但是为什么好中医如此稀少呢?清代名医徐灵胎在他的《医学源流论·自叙》中说道“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我想,拿这一句话来回答今天的问题,最为合适不过了。

为什么你永远找不到好中医,最有深度的回答

说起徐灵胎,我又想多说两句题外话,光凭这个人的名字,就非常的有灵气,有气场。徐灵胎本来是一个水利专家,同时在天文、文学、音律等方面也皆有所成。他学医的原因和张仲景一样,目睹骨肉数人疾病连年,为庸医所误,死亡略尽,从而博览方书,寝食俱废,九折臂而成医,活人无数,成就医学大业。需要强调的是,徐灵胎完全是自学成才的,所以说,要想学好中医一定得有一个好老师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关键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愿心。徐灵胎的母亲喜欢听曲子,于是他就研究音律,留下两部音乐专著《乐府传声》和《洄溪道情》,不知道他是发了多大的愿心啊!好啦,回到正题,徐灵胎说“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

医,小道也!

医学,治病救人,不应该是很神圣的,很伟大的吗?为什么徐灵胎说医是小道,其实他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和什么相对呢?古代的文人、读书人,他们的最高理想是从政,是成为良相,是治国,是平天下,比如诗仙李白,一生都在仕途中奔波。而一个医生,不过看些十里八村的病,穷尽一生,又能拯救多少人呢,所以和这些文人的远大理想志向相对而言,医学,不过是小道而已,如此以来,学医的读书人不就少了吗,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历史总是相似的,有谁见到哪个高考状元学中医了,高考中的那些佼佼者,都报考的是金融、计算机、经济、会计、理工等等热门专业,而中医却非常的冷门,只要你能过分数线,就有学上。所以,在中医人才整体素质低下时,想培养出大量的好中医,那是不现实的。

医,精义也!

医学,虽为小道,但是义理却是非常的精微幽奥。古代圣人治病,一定要通晓天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正如张仲景所言: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所以,名医能够洞察人体的经络、脏腑、气血、骨脉,见病知源,从而药到病除。医道,精义如此,自有玄机,而无识之徒有所不能窥,想成为好中医是何等艰难。

医,重任也,贱工也!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会生病,而病了就会找医生,所以医生担当着社会重任。医生治病,面对的直接是人,而人命关天,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机器修坏了可以再修,而人要是治死了,就没有了,所以医生责任重大的同时,风险也是极高的。但是呢,医生的地位却是卑贱的,曹操杀华佗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即便是御医,给皇帝看病,也要跪着,不能抬头,不能问,看错了的话,直接杀头,要知道那时候御医的水平,都是非常的高的。而普通的医生呢,没有高官俸禄,也非德高望重,之所以干这行,不过为了养家糊口罢了。现在也一样,医生也没多大的地位,想骂就骂,想打就打,想杀就杀,时不时再把你推向舆论的风头。低下的地位,却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有谁愿意干这个事情呢?任重,则托之者必得伟人;工贱,则业之者必无奇士,所以势出于相违,而道因之易坠也。

鄙人不才,附原文如下,以飨读者

《医学源流论·自叙》

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古者大人之学,将以治天下、国家,使无一夫不被其泽,甚者天地位而万物育,斯学者之极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数病,顾此失彼,虽数十里之近,不能兼及。况乎不可治者,又非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虽然,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盖与造化相维,其义不亦精乎?道小,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义精,则无识之徒有所不能窥也。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独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禄道德之尊,父兄师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视,亦不过为衣食口腹之计。虽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业不甚贱乎?任重,则托之者必得伟人;工贱,则业之者必无奇士。所以势出于相违,而道因之易坠也。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如是数年,虽无生死骨肉之方,实有寻本溯源之学。九折臂而成医,至今尤信。而窃慨唐宋以来,无儒者为之振兴,视为下业,逡巡失传,至理已失,良法并亡。惄焉伤怀,恐自今以往不复有生人之术。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补所全者,或不仅一人一世已乎?

乾隆丁丑秋七月洞溪徐大椿书于吴山之半松书屋

本文作者:检验与健康(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232655173373185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