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2019-05-02 南平市 高建群   匈奴   小说   史诗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全书分上下两篇,在我看来,风格迥异。上篇更像是传统的小说,徐徐展开,娓娓道来,看那两个风流罪人如何留下子女,在陕北的高原上绵延生长,听黑大头与杨作新跌宕起伏的一生,轰轰烈烈,传奇又带有武侠的气概和氛围。尤其是书生杨作新,他不仅是一介儒生,虽戴眼镜,着长衫,但是关键时刻仍有西北男子或者说匈奴血脉的那种豪气,能只身在突围中换下黑大头的脑袋,斗智斗勇。一代又一代,展现史诗般开阔壮丽,有种苍茫之感,仿佛这书中的主人公和故事没有时间,那么遥远。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可下篇,或者临近下篇,作者逐渐展露自己的身份,他按耐不住地跳出来表达看法,谈论故事,而且下篇作者把主要的笔墨放在了杨岸乡的思想活动,同时,随着那些熟悉的字眼,比如:香港回归,联合国世界粮食总署的出现,才意识到原来小说在讲的是和我们那么贴近的时代与地域。下篇中时间流动相对较慢,一天又一天,反而大段的篇幅讨论人生哲理或是治理政事之道,抑或是艺术欣赏。不得不感慨作者学识之渊博,的确,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一定的文化根基恐怕很难下笔。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作品将上下两卷合成一本,写民国,写抗日,写知青,写陕北的变迁,写家族几代人的不同经历,才意识到小说的主人公不叫:杨岸乡或者是丹华、黑大头,而是时间。起初对作者时不时透露以后的故事情节有所疑惑,不明白为什么作者在黑大头尚年轻气盛时谈到他儿子与杨家的渊源,后来才知道,与其说作者在写小说,不如说他在写时间,写生活,写一种他的时间观。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其实,也许时间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不是一去不返,它更像是《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电影里的那个时间旅行者,他可以在自己的空间跳跃。也许,小说中有太多的巧合,为什么杨岸乡和丹华会错过相逢,为什么黑家和杨家毫无瓜葛却联系紧密,为什么杨岸乡会同千百年前的妹妹交合。起初,我嘲笑作者安排地虚情假意,读罢才懂,并非偶然或巧合,是因为时间。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正如作者所说,时间才是主人公。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他其实更像是一种零散的纸片,不知什么时候你会将两片拾起,拼成一团,才猛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你不过在跳跃,穿梭于你的人生,你可能见过你的未来,只是你从不曾想到,原来他和我这么有缘!这只是多年后的一句感慨,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是你的生命,你的时间。这刹那,恍惚间有种时间破碎之感,朦胧里明白了“史诗”的意义。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也许我的笔触有些扯远,就作品而言,它的语言也令人赏心悦目。我有所摘抄:“那静静地伫立于天宇之下的,那喧嚣于时间流程之中的,那以拦羊嗓子回牛声喊出惊天动地的歌声的,是我的陕北,我的亲爱的父母之邦吗?”我很喜欢这段文字,尽管他说的是作者的故乡,而我们心目中的故乡何尝不是呢?不为时空所动,你心中永远有那么一个“家”。

《最后一个匈奴》:高建群,陕北人一生,三声唢呐,满月结婚死亡

正因为这种人世普遍的情感才会引起我这个小小读者的共鸣。同时,作品中引用丰富,无论是古今中外或是匈奴历史,作者想必熟练于心。而且,他对于陕北民歌也十分了解,时常在作品中“唱”上几句。有种质朴之感。

本文作者:实话实说真的好难(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586809781701888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