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即便过了江东又如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末路时刻的一曲悲歌,他一生英雄豪杰,无往不胜,却在楚汉争霸中输给了刘邦。垓下一败,他不肯过江东,拔剑自刎乌江畔,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让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和刘邦比起来,更多的人喜欢项羽,希望项羽能在楚汉之争中获胜,可若是项羽当时过了江东,卷土重来了,这天下当真就会是他的吗?

“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即便过了江东又如何?

其实,显而易见的是——结局不会改变。项羽的命运,从他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时就已注定;项羽之死,从他自封西楚霸王时就已经注定。因此,即使过了江东的项羽,也终将一败涂地。

项羽的性格决定他,永远不会从头再来

项羽和刘邦出身于两个阶层,也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刘邦可以接受无数次失败,最危急时可以丢下父亲、妻、子狼狈逃窜,只要能活下来什么委屈都可以承受。后世多认为,刘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坚持个人利益和价值实现为至高至上的原则。

项羽则完全相反。出身贵族世家的他,更注重超越凡尘的信仰,生性孤傲、自大,不接受困厄痛苦的反复折磨,宁肯死亡也决不妥协。从骨子看不起刘邦面对自己要求单挑决斗时缩头乌龟的形象,更不信服刘邦撕毁协议在楚河汉界前的出尔反尔……

两种性格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种命运。有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妇人之仁,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项羽不屑于用席间暗杀的手段剪除对手,更渴望面对面公开的决战。刘邦的生存哲学则告诉他,所有隐忍都是磨砺,所有失败都是胜利的积累。

“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即便过了江东又如何?

因此,当项羽面对乌江时,他仍然无法相信自己的失败,认为是上天的原因,极度自大、自傲、自信导致陷入极度痛苦中无法自拨。与其忍辱负重的活,不如壮怀激烈的死,这种极端性格决定了项羽即使过了江东,也无力、无心收拾旧部卷土重来。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怎么描述的: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这段流传千古的文字,从古至今,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很多人为之而扼腕唏嘘,感叹于项羽的英雄气概。

“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即便过了江东又如何?

很多文学作品也有对项羽的歌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点睛之笔,这也是大多数人对相项羽的看法。

杜牧也曾作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总而言之,大家都一致认为项羽是有条件渡江的,只是受不了委屈,才选择拒绝。

但事实上绝非如此,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就会知道,即使项羽成功渡江,也不会有好下场,过江与不过江,结果都是一样。

“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即便过了江东又如何?

固陵战败后,项羽大军节节败退,一路被逼到乌江边上。"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可以断定项羽本来是准备渡江的,要不他也不会选择这样一个后退路线。

项羽准备渡江的时候,发现来迎接他的只有“一桨一亭长”,并没有见“足王”的踪迹。其实如果是一支大军来迎接,估计项羽还是要过江的,可来的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小亭长,项羽顿时失去了信心,仰天长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当时的形势是,江东早已不是项羽的地盘,昔日的广大江南地区早已是刘家的天下,而且项羽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军队,要东山再起是很困难的。

“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即便过了江东又如何?

所以说就算项羽勉强过了江东,结果还是一样。而且更坏的是可能连失败的英雄都没做成,可见没过江东的项羽才是项羽,其他的只能是想象。

本文作者:别眼看世界(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07722760614759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