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在魏晋和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头戴“花鬘”的菩萨、飞天、伎乐、舞伎等人物形象。

“花鬘”又称“华蔓”,不仅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戴在身上。在《佛学大辞典》里对“华蔓”的解释是: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因而以为庄严华前之具。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簪花”便流行了起来。“簪花”,就是指把花插在头上做装饰,尤其是女人时常以簪花为美。到唐朝,已经开始有男子簪花的现象,而到了宋代,男女都喜欢簪花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了。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01 宋代的御宴簪花

宋朝簪花的盛行是在宋真宗时期,自真宗以后,簪花的习俗变成了宫廷宴会的礼仪,也正式地成为了一种礼仪制度。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闻喜宴、曲宴、饮福宴以及皇寿宴等。

对于“御宴簪花”,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宋代遇喜庆大典、佳节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骑从卫士无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花朵式样和使用材料均有记载,区别明确。图像反映更可相互取证。

在宴会中,皇帝赏赐给出席的官员花朵,官员将花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被称为“御花”或“宫花”。

到了宋徽宗时期,御宴簪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广,每次宋徽宗出去巡游之时,“卫士皆戴花”。赐宴以后,回宫途中所有的亲从官都是“顶球头大帽,簪花。”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的花分为“鲜花”和“人工花”两种。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四相簪花

百花之中,宋代时期的人们最喜欢的是牡丹花,其中又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

由于鲜花在簪戴时容易受损,因此宫廷赐花又有了人工制作的假花,也称“象生花”。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着宋徽宗时期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作而成,极其珍贵。其次就是“罗帛花”,通常用于春秋大宴。第三种就是“绢帛花”,是材质最为普通的花,当时只是用在接待辽朝使者身上,目的是为了“示之以礼俭”。

到了南宋,御宴簪花有了两个最明显的变化:

第一,皇帝在宴会中不再簪花,以突出皇权的特别性和显示朝廷的皇恩浩荡。

如嘉定四年(1211年),宋宁宗下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

第二,就是将簪花礼仪更制度化,增加了等级。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比如,绍兴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然后,以下的官员再依照品级逐渐递减,品级最低的只簪两朵。同时还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内待官只能用绢花。

正是由于宋代御宴簪花的盛行,并成为了朝廷中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使得宋朝的男女老少都爱上了簪花。只要一遇到节日喜庆,都是“爱把闲花插满头”。

簪花,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宋代的民间簪花是如何流行的。

02 民间过节“簪四季花”以应时序

民间过节,簪四季花“以应时序”。“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闹蛾”也称为“夜蛾”、“蛾儿”,是用丝绸或者乌金纸做成花或者草虫的样子,然后用颜色画上须子、翅纹,做成头饰,取“蛾儿戏火”的意喻。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们都会戴上,以应时节。

《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台、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宋元时期也称“幡胜”为“闹蛾儿”、“闹嚷嚷”等。“胜”,自古以来就是指人们的一种头饰,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立春时节,妇女们都喜欢戴上各种漂亮的“彩胜”做装饰。宋代的民间男女都有戴春幡的习俗。

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有:《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

又有宋代的“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至于“端午戴茉莉,重九簪菊插茱萸”大家都知道这个习俗,无论男女都会“簪菊配茱萸”。唐宋时期许多的诗人也写了很多的相关诗句,来描述了当时节日的场景。

比如,宋人杨巽斋有《茉莉》吟诵: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

再有晋朝的“周处”《风土记》里有: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酒,谓之登高会,又去茱萸会。

“立秋戴楸叶”,早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楸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嫩的时候是红色,叶子老了以后就只有叶柄是红色的。戴楸叶,其实是为了“应叶落而寓报秋意”。

据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记载,唐朝时,立秋之日,长安城里就有卖楸叶的,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在立秋之日,都城内外,到处都是卖楸叶的,用来给妇女和儿童剪成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直到现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地区还在盛行立秋之日男女戴楸叶的习俗。

03 宋人的时尚生活:爱花、赏花、戴花

唐代的时候,那些达官贵人就有“斗花”的习惯。“斗花”也称“鬬(音同“斗”)花”。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说:长安“王士安”,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

到了宋代,又开始流行一种“一年景”。所谓“一年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有一段详细的描述: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图案,并为一景,京城人就把这种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之为“一年景”。

这正是宋人的聪明,为了把应季的鲜花留到冬天来戴,他们学会了把鲜花夹在书册的中间,让它自然干化,宋人也称之为“花腊”。又因为干花容易碎,颜色又不够鲜亮,所以,他们又有了“象生花”即“假花”。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就这样,时尚造就了宋代“一年景”最美的花冠,也给宋人带了启示:一年都是好景致!

在泉州有一个叫“蟳埔村”的地方,那里的女人就有“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习俗”。蟳埔村”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的商船都是从蟳埔起航的。

直到现在,那里的女人们还仍然传承着祖辈们的生活方式,她们喜欢戴着鲜花,做漂亮的簪花围,据说这一习俗就是从宋朝时期传到这的。

因宋人的爱花,尤爱牡丹。每年的四月份,牡丹绽放,洛阳便万人空巷,人们争相赏花。北宋“周师厚”说:“姚黄……洛阳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三数朵,都人士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

宋代洛阳留守“钱惟演”,极爱牡丹。他下令新建一座驿馆——“临阛馆”,又名“临阛驿”。临阛馆建成以后,钱惟演便在这里举办了一场首个“万花会”。在举办会展的地方,以花为屏,目到之处全都是花。从此,“万花会”便成为了士大夫们聚会赏花的正式名称了。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钱惟演万花会图

当时的士大夫们,纷纷举行各自的牡丹会,以花会友,赛花吟诗。像邵雍、司马光等宋代的西京名流,他们在洛阳都有“安乐窝”、“独乐园”等园林。

北宋的韩琦在任扬州太守时,恰好官府的后花园开了四朵“金缠腰”的芍药。这种花,因开放后中间有一圈黄蕊,形似腰系金色腰带的官员,所以被称为“金缠腰”,传说此花一开为升官吉兆。

韩琦便邀请了好友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一起来赏花。在饮酒赏花中,韩琦剪下了四朵花,每人头上插了一朵,没想到这四个人后来都成为了宰相,这就有了后人“四相簪花”的典故。

04 三教九流的簪花奇事

在宋代,簪花并不只是女人和达官贵人们的权利,而是在全国上下,男女老少,三教九流都十分流行的,是全民流行的一种时尚。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自不说新科状元簪花走马游街,就连死囚都有“髻上华”的受斩妆束,所簪之花为“石榴花”。

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公园内有一座六角塔,名叫“石榴花塔”,里面铭记着一则传奇故事:

南宋时期,汉阳有一寡妇,丈夫虽去世多年,但对婆婆一直尽心照顾,是有名的孝妇。有一天,这名孝妇见婆婆身体虚弱,便杀了家里的只老母鸡给婆婆补身体。没想到婆婆喝了鸡汤以后却暴病身亡。孝妇有口难辨,最后被判死罪。

临刑前,孝妇身穿孝服,头戴白色的石榴花。行刑前她把头上戴的石榴花取下来,插入了石缝当中。行刑者问缘由,孝妇向天祷告:“若是我毒死婆婆,石榴花即枯死,若是我被冤枉,石榴花复生验我冤。”

孝妇死后,这朵石榴花却奇迹般地复活了,长成了一棵石榴树,花朵竟然鲜红似血。时人认为这是天彰其冤,于是在这株石榴树旁立一座石塔,称为“石榴花塔”。

除了平常的男女结婚嫁娶要“簪花挂红”之外,还有一种“缁素簪花”,就是为僧人制作的新婚簪花帽。

自古鲜花配美人,但在宋代却不是女人们的专利,宋代男子也簪花

蟳埔女簪花围

宋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僧人都因为做生意而十分富裕,于是便有许多僧人娶妻。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要求岭南地区的地方官员严格推行“僧置妻孥”之禁,规定:诸僧道辄娶妻,并嫁之者,各以奸论,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编管。

但是,这条法令难以严格执行,僧人娶妻的情况还是很多。在《鸡肋编》里记载: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以致妇女多嫁于僧……。

这些僧人结婚之时,“制僧帽,止一圈而无屋”,这就形成了当地所特有的僧帽制作工艺,帽不封顶,以备僧人新婚“簪花”之需。

宋代的簪花从宫廷的礼制到民间的娱玩,是宋代所特有的一种社会风尚。当时无论男女,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都崇尚在头上簪一朵真花或者假花。这也体现了宋代全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观念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同。

宋代的“簪花”,不仅带有休闲的文化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身份等级荣宠的高低。直到明清以后,簪花的习俗便渐渐没那么流行了,尤其是男子簪花,更是少之又少了。


参考资料:作者:谢雨《“男子簪花”话宋朝》

作者;杨旭红《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研究》

作者:郑贞富《万花会》

本文作者:朗风习习(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451195481319066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