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84 商国灭夏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夏王国的大军渡过济水,攻打景亳的商夷联军,最终却惨败而归,损失了大部分军力。

因为缺乏史料,而考古因自身局限又无法还原战争场景,所以我们无法得知景亳之战的过程。在这里,只能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并结合其他有记录的上古战争过程(比如牧野之战),来推测景亳之战的场景。

首先,双方的兵力。在五百年后的牧野之战,周人联军也只不过凑齐了五万军队,而商朝中后期征伐四方的战争,每次不过几千人,最大规模的属于征伐鬼方的战争,也只不过是一万三千人。所以,景亳之战双方的兵力,也只有可能各在一两万左右。这是石器耒耕时代所能支持的兵力上限了。

其次,双方的作战模式。双方基本上是以步兵为主,分为持青铜刀剑的短兵器步兵、持青铜戈矛的长兵器步兵,和持弓箭的远程兵器步兵。双方列阵而战,弓箭远程打击,戈矛列阵冲锋或者防御,刀剑接后打扫战场。

有所不同的是,商军中很有可能拥有少量的马匹和马车,增添了轻骑游射和战场冲锋两种新的战法。

最后,双方成败原因。商军很有可能绕袭夏军后方,截断济水北岸的登陆点和粮道,最终导致夏军大败。

夏军战败后,商夷联军尾随追击,大约从现在的开封、兰考一带渡过济水,向西进攻夏王国的本土。

首当其冲的就是韦国的都城——郑州商城所在位置的夏代城邑。

夏军退守韦都之后,利用城墙和护城河来阻挡商军。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在上古时代,既没有攻坚巨炮,也没有投石车,也没有工艺复杂的云梯,想要攻破城池,只有四种办法,拆墙、挖地道、水攻、强攻城门。

当然,兵力占优的商军,还有第五种办法,那就是围城,耗到城内的夏军投降。同时,还可以围点打援,歼灭那些前来援救韦都的夏军。

我们无法得知,商王大乙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攻城,只知道在公元前1554年左右,商军占领了韦都,并将这里作为商王国新的都城,改称亳。而己姓韦国则被商国迁回到河济平原安置。

占领韦都后,商军继续攻夏。此时,商王国有两个可选的目标,一个是韦亳西面的顾国新都——大师姑古城,另一个是南面的昆吾新都——望京楼古城。

商军选择了距离更近的顾都(距离韦亳20公里),并在第二年,公元前1553年左右,攻克了顾都。

占领顾都之后,商军等于已经打开了夏王国的东大门,距离夏王都只有七八十公里的路程。但在攻入夏王都所在的洛阳盆地之前,商军还得先解决韦亳南面的昆吾新都。

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552年左右,商军攻打昆吾,并在当年占领昆吾新都。战败后的昆吾国,有一部分族人率领余部,经过嵩山南麓向西逃入洛阳盆地。

第四年,公元前1551年前左右,商国军队大约五千到一万人左右,从顾都出发,向西经过现在的荥阳汜水镇一带(后世的汜水关,也就是虎牢关),进入洛阳盆地的东北角。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在这里,夏王癸集结了夏王国最后的兵力,迎战入侵的商国军队。

这一带地形起伏不定,岗丘分布,夏军迎敌的地方,上古时期称作鸣条岗,而这场战争,也被称作「鸣条之战」。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在现在的山西运城盆地中部,分布着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黄土岭,也被称作鸣条岗。因此,很多人认为,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是发生在运城盆地,所以夏王国的都城,也位于运城盆地东北部的夏县一带。

这一说法还有佐证。周灭商后,成王将他的弟弟唐叔虞分封到此地,国号为唐,后来改为晋,并认为这里是夏王都旧址——夏墟。唐叔封晋(又被称作桐叶封弟)也被周人看作是启以夏政。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既然以夏人文明继承自自居的周人,都认为夏墟(夏王都遗址)是在运城盆地,那么夏王都在运城盆地的可能性就真的很大了。

但史书中却又有「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如果联系到其他几句话,「河竭而商亡」「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很显然,周人同样也认为,夏王朝的王畿在伊洛盆地,也就是洛阳盆地。

周人既认为洛阳盆地是夏王畿,又认为运城盆地是夏墟,那么夏王都究竟在哪里呢?

如果没有考古,这个问题会是一个大问题,但考古发现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夏王国不仅仅只有一个都城。洛阳盆地的王都(二里头古城)是夏王国的正牌都城,也是王国的宗庙所在,而运城盆地的都邑(东下冯古城),则是从夏朝第六代君主不降开始,为了收复和巩固临汾盆地而新建的西王都,规模只有25万平米,是洛阳盆地王都面积的二十分之一。

正因为东下冯古城曾作为夏王国的西都,周人才将夏西都所在的运城盆地称作「大夏」,并将东下冯古城所在地称作夏墟,同时也不否认洛阳盆地是夏王国的王畿。

也正因如此,周人无法搞清楚大乙(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是在洛阳盆地还是在运城盆地。后人以讹传讹,便将运城盆地夏墟北侧的黄土岭,称作鸣条岗。

之所以肯定夏朝的鸣条之战是在洛阳盆地,是因为考古的佐证。

考古发现公元前1550年左右,先商文化进入到郑洛地区,与晚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共存了30多年。商族人在夏王都的北侧,建造了一座商王城,考古上称之为「偃师商城」,可以肯定商族人征服了洛阳盆地。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但同时期的运城盆地,仍然是单纯的河东型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并没有出现先商文化的因素。直到40年后,早商文化才扩张到这里,并在夏西都的基础上,修筑了商人的城池,考古上称之为「东下冯商城」。

也就是说,鸣条之战发生的公元前1551年左右,商族的军队并没有涉足到运城盆地。40多年后,商王国的军队才征服那里。因而,鸣条之战自然不会发生在夏王国的西都附近。

发生在洛阳盆地东北部的鸣条之战,最终以商军获胜,夏军战败而告终。战败的夏王癸率领夏军残部,逃亡郕地,商军追击而至,双方再一次对战,史称「郕之战」。

结果不出意料,夏军迎来最终战败,夏王癸逃亡焦地,被商军俘获,最终被流放到「南巢」。

郕、焦、南巢位于何处,史籍和考古都无法考证,同时也并不是本文关注的内容。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夏王国到此时,已经基本宣告灭亡了。

通过三年灭夏战争,伐韦、顾、昆吾,战鸣条,战于郕,商国的军队终于攻占了夏王都。

考古显示,夏文化三四期之交,也就是公元前1550年左右,夏王都的宫殿区被毁弃。在夏王都的东北9公里处,商人新建了商王都——偃师商城,也就是文献所称的「西亳」。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西亳面积虽小,早期小城只有80多万平米,夏王都的五分之一,但宫城、府库、宗庙一应俱全。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与此同时,先商文化(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与东夷文化(岳石文化)同时扩张到郑洛地区,两者混合形成南关外型早商文化,并延续30多年。这与商夷联军灭夏,进入郑洛地区的历史记载互相吻合。

但此时的商王国,虽然占领了夏王国的王畿,杀死或者流放了夏王,但只能说是几乎灭亡了夏王国,却没有完全灭亡夏王国。

在崤山和王屋山以西,夏王国还有相当大的一片领土没有被商族人控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小半个省)。这个时候的夏王国,像极了2500年后丢失半壁江山的宋王朝。

殷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发生在哪里?

那么,夏王国能否像宋朝那样,保住另一半江山呢?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本文作者:寒山喷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636325996593203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