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为何鲁迅会说“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文/春秋历史会

众所周知,在我国5千多年的岁月长河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灿烂、传奇的时代。而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民国时期就是一个非常传奇的时代,不仅是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战乱频发,文化灿烂、才子佳人辈出的一个时代。而说到这个时期的才子佳人,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弃医从文,期望用文字来唤醒当时的人们。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鲁迅先生之于中国,就是一位敢于直视淋漓鲜血的勇士,用文字戳穿时代阴暗的先行者。鲁迅先生对于民族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民国时期,即便到了现在,他的许多文章、道理,仍旧在鞭策着我们,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未来的道路。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鲁迅先生的一生中,留下过非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而在其中,就有一篇《小杂感》,里边提到“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若懂得此理者,便懂了中国大半”。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着很多这样的情况,人们普遍喜欢道士,但却比较憎和尚,这确实是事实。那么,鲁迅先生说,懂得了其中道理,就懂得了中国大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当然,我们先要弄清楚的一点就是,鲁迅先生之所以会以“中国”作为了解对象,必然是考虑到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光阴,以及悠久的文化沉淀。下面,我们就以世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出发点,结合历史来看一下这句话。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首先,在鲁迅先生看来,和尚、尼姑是一群长时间停留在寺院或者尼姑庵的“厌世者”。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道士有多么强烈的“入世”欲望,而是相比较于和尚来说,和尚对于世界,更加趋向于“盛世盆满钵满,乱世明哲保身”。在唐代世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里,就能很好得体现了这一特点。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其次,就是在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之中,由于双方所倡导的主张不同,自然也就造就了不一样的行为。在佛教中,主张苦修,通过自己受的苦,来把福气回报给天下人;而在道教中,讲究的更多是“兼济天下”,在自己功德圆满之后,便会用自己的一生本事去救济百姓。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所以,在历史上,往往能看到很多灾难或战争来临时,道士们都会选择下山,舍身救世。特别是在近代的抗日战争中,就有着以李圆通道长为首的救世道士。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或许,在乱世来临时,和尚们也会有着自己独特的救世方式,那就是像上苍祷告,来乞求眷顾。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这样的祷告并没有起到过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只有在一些神话故事中,像《西游记》、《封神演义》里才会有这样的桥段出现。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所以说,鲁迅先生正是看到了其中的道理,看透了许多麻木的事情,才会说出“懂此理者懂中国大半”的话语。其实,这就牵扯到了一个“中庸”的现象,人们往往在说话的时候,能做到滔滔不绝,但要回答某个问题,或者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就会变得扭捏起来。而这一特点,不就是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所厌恶的吗?

而大家之所以喜欢道士,更多的还是喜欢那种有勇气,且真正敢于付诸行动的人。就像那些乱世中,毅然决然选择佩剑下山救世的道士一样。

本文作者:春秋历史会(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09695706611763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