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读这首《短歌行》就知道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通过分析说《短歌行》是写在赤壁之战之后。纵观曹操的创业轨迹,他一直对人才求贤若渴,多次颁布《求贤令》,表明“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以虚怀若谷的姿态敞开求贤的大门,以他当时的权威与势力,也确实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可谓天下英雄竞入曹公彀中,那么“除天下归心”之外,还有什么困扰曹操的难事呢?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读这首《短歌行》就知道了

曹操一生对四个字特别敏感,就是“赘阉遗丑”。这是袁绍的谋士陈琳,后来成了曹操的谋士,当年为曹操量身定做的一个词汇,是当时辱骂曹操的标准用语,这让看惯了生死的曹操都不能释怀。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结束之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两个人见面之后,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本初”是袁绍的字。曹操的意思就是说当年你为袁绍写战书的时候,骂我两句,对我的厌恶就到我身上就可以了,为何要连累我的父祖呢?

这个“赘阉遗丑”到底有多么大的力度呢?我们需要好好分析一下。原来曹操本姓夏侯,但是到了曹操的父亲这一代,他做了宦官的养子,宦官也就是阉割的人,曹操自然也就改姓为曹了。在古代改姓可不是小事,这就意味着不再认祖归宗,这是大不孝。同时你还做了阉割人的宦官的养子,宦官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所以这就相当于来路不明。赘阉遗丑”这四个字非常清楚的表达了这两层意思。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读这首《短歌行》就知道了

一旦生擒了当事人,曹操迫不及待的问的就是这个问题。曹操很受伤,恨不得把陈琳千刀万剐。陈琳当时也被逼急了,他也说了大实话,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在这个讲究名望的时代里面,我们不难看出曹操的“先天不足”,他没有“刘皇叔”那样的金字招牌,出生极差,这可能在人才的选择问题上会为他自己造成一个很大的障碍。

第二个他的麻烦在哪里呢?就是人们对他招纳人才的动机的判断,就是你曹操到底是不是想篡位,或者说是不是想篡汉。今天我们再看曹操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那就是曹操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任危机。“篡汉论”如果放到今天,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天下实际上不是一家一姓的,有贤者有才者居之,有能者共享之,不能看血统,当年就更不能看血缘。放到今天,这个“篡汉论”实际上是荒诞不经的。但是在那个讲求正统的年代里面,人们是不这样想的。后来甚至曹操最大的谋士荀彧都是死在这件事上,这也就是说我们经常在看《三国》的时候为什么会把曹操和诸葛亮想成最佳拍档,但是事实上永远不具备这个现实性的原因呢?就在这里。那么曹操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读这首《短歌行》就知道了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新闻发布会,所以曹操就用了自己的特长,他又写了一首诗,讲了三个重要人物,这首诗名字也叫做《短歌行》,讲了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他们都掌握着比国君更大的权力,但是却从没有取而代之的三个人物。

《短歌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讲到周文王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这个西伯昌,就是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还有一个地方讲到的是“崇侯”,崇侯是当时《史记》上和西伯侯姬昌同时代的一个人物,叫做崇侯虎,也是历史上告密的第一人。在殷商的时候,商纣王把他的天下分给了诸侯们,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诸侯,一个是西伯侯,也就是周文王,还有一个九侯,还有一个就是鄂侯,这是当时的三大诸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周西伯侯姬昌如果把殷商的土地分为三份,他自己是应该占有其二的,但是有了这么大的权力,他还是按时进贡物品,完成臣子的责任,只不过是因为崇侯虎的谗言,最后这个西伯侯姬昌被纣王拘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声叹息。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读这首《短歌行》就知道了

司马迁在《史记》上说这个商纣王有一种癖好,在宫殿里建立了酒池,肉林,让这些青年男女们在里面裸奔,嬉戏。且不说这段话有多大的水分,但是能够证明一个小问题,就是商纣王的生活作风确实是有问题的,那么这个问题也就导致了后面的一系列的悲剧。因为九侯的女儿被选为纣王的妃子,而这位姑娘就恰恰对商纣王这种做法非常不满。但是这样一来,即使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也会引发一连串的悲剧。商纣一怒之下,就把九侯的女儿给杀了,但是他担心九侯会谋反,于是就把九侯也杀了,而且用的是非常残忍的菹醢之刑,也就是把人剁成碎肉。非常正直的鄂侯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公开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结果商纣王不仅把鄂侯给杀了,而且按照自己非常喜欢的方式把鄂侯做成了肉饼,分发到群臣手上。转眼之间三侯只剩下姬昌一个人了。

在这个时候,史书中记载姬昌听到后的反应:“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史记·殷本纪》)西伯侯姬昌一声不易察觉的叹息被已经心怀诡计的崇侯虎发觉了,上报给了商纣王。命悬一线的时候幸亏朝中的大臣力保,这才免去了死亡的灾难。

再回到《短歌行》这首诗,曹操这个时候为什么要特别讲到周文王的典故呢?我觉得至少有两层意思要说。第一个就是当今的时代,我就是与当年的周文王在地位上非常相似的那个人,同样也是树大招风,容易遭人非议。第二个,治世安民,默默地做贡献,是做臣子本分的事情,但是我又凭空遭到了诬陷。很委屈很害怕,但是也不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操是拿周文王的例子来讲自己目前的这种境遇的,而且在当中有不少牢骚之词。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读这首《短歌行》就知道了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赦原”就是原谅的意思。后来为了把西伯侯救出来,西岐花费了很多的气力,送上了大批的珍宝还有美女,甚至在传说当中还搭上了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的性命,这才把周文王换回来。之后商纣对他还挺好,把“斧钺”这种象征的权力的东西交给了他,让他代替自己行使南征北伐的使命。这件事情我们看到周文王被放出来之后继续完成为臣子的责任,而且孔子也是极其称赞这件事情。通过这件事情,曹操是非常明白的想告诉大家一个答案,我受了委屈,但是我的中心比石坚。

曹操实际上是最有皇帝缘的,一生当中至少有三次是和皇帝的废立有关的。188年,冀州刺史王芬谋废无道至极的汉灵帝,要拉曹操入伙,曹操坚决反对这件事情。189年,董卓曾经用了很大的权力来拉拢曹操,因为当时董卓已经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所以曹操也坚决地站在了董卓的对立面。190年,袁绍想立宗室刘虞为帝,曹操依然坚决反对,尤其这一次,他和袁绍之间闹翻了,两个人割袍断义。因为袁绍一旦立刘虞为帝,那么在董卓手里的汉献帝就非常危险了,而汉献帝可是汉灵帝的皇子。第二个问题就是先皇的亲生儿子还在的时候,就想立诸侯的儿子为帝,曹操是万难接受的。这些都体现了曹操的皇统观,正统观,这三件事情都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曹操对汉王朝的感情,对皇统,正统的那种理解,实在是不需要其他人强加给他的,他内心的这种观念比别人可能更加地强烈。从这一点上来讲,证据应该是非常的充分了。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读这首《短歌行》就知道了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的霸主,匡扶了天下,居功甚伟。为人志虑忠纯,所以他的美德传颂到今天。天子的权力可能没有齐桓公的大,甚至他和天子的关系也是非同寻常,但是他和天子之间关系的处理是非常克制的。齐桓公就是曹操学习的好榜样。

相比之下,曹操为了更加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又讲到了另一位春秋霸主晋文公,“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晋文公和齐桓公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人虽然震慑了诸侯,他是在齐桓公之后成为另一个霸主的,也就是“名亚齐桓”。在河阳之会上,他真正做了春秋时代第二位霸主,“诈称周王”,所以说他最后的名誉上就引得大家议论纷纷。这个做法大家不是非常赞赏的。晋文公实际上不是合法得来的,是“诈”出来的,也就是骗来的一个霸主,被孔子批评为“谲而不正”。曹操在这里的表态就是我绝对不能像晋文公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来留下骂名。曹操很强调自己,在这个事情上很注意分寸。

假如汉献帝落在别人手里会怎么样呢?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汉献帝在曹操这里,还是非常和谐地又存在了好几十年的时光,而且东汉末年也出现了少有的安定与繁荣。从这一点上来说,曹操自己说的话,能够对得起,也能够验证他在公元201年所发表的那一个著名的诏令,就是《让县自明本志令》,两者之间是能够呼应的,也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读这首《短歌行》就知道了

《短歌行》告诉了我们曹操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克服自己时间焦虑症他所做的那些改变,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这个转变的道路上,曹操有多少的挑战和困惑在其中。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了,汉帝国也就紧跟着画上了句号,“《后汉书·徐邵传》中这样评价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肯定了曹操即使在乱世也保有一颗为人臣的心,

本文作者:赵先生讲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80634797237914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