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市> 正文

三国时曹操到处封人当列侯,列侯爵位如何演变的,真这么不值钱?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处理降将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封为列侯”。不但刘琮、张绣这些一方诸侯能封为列侯,甚至焦触和张南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武将,投降后也能混个列侯。估计李广地下有知,会恨不得晚生几百年,自己追求了一辈子都没得到的“侯”爵,人家这边轻松加愉快地就到手了。

那这就出现了几个问题:列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爵位?为什么曹操随随便便就封一个?是不是列侯很不值钱呢?

三国时曹操到处封人当列侯,列侯爵位如何演变的,真这么不值钱?

焦触这种无名之辈,三国时也能封侯

列侯爵位的演变:从西周到西汉

列侯到底值不值钱,要从爵位的起源说起。

中国历史上爵位经历和很多变化。从西周到汉末三国时期,大体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西周实行五等分封制,秦朝实行二十等赐爵制,汉朝继承发展了二十等赐爵制,曹魏对二十等赐爵制进行了改革。

一、西周的五等爵分封制

西周采用五等爵分封制,诸侯分为五等,就是我们熟悉的“公侯伯子男”。各级诸侯有不同面积的封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 “天子邦圻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汉书·地 理志》说,“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代的五等爵制,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准则 ,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们在封土里有行政、经济等巨大权利,同时对周天子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二、秦国的二十等赐爵制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强大,天子衰微,分封制实行不下去了。这时能不能获得土地和权力,不在于天子,而在于各国实力。

三国时曹操到处封人当列侯,列侯爵位如何演变的,真这么不值钱?

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形成二十等赐爵制

尤其到战国时,七雄争霸,各国都以提升经济、军事力量为要务。在这个背景下,赐予爵位就成了提高国民参战积极性、奖励军功的重要手段。这其中秦国做得最为彻底,从商鞅变法开始,上至贵族,下至庶人,“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意思是说不管你什么身份,只要立有军功,被可以被赐以爵位,继而获得官位、食邑和田宅。

经过长期的演变,秦国最后形成了二十等赐爵,统一天下后依然使用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二十等级分别是: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这里注意两点:第一点,二十等赐爵制,是为了“以赏功劳”,这个功劳,就是军功。第二点,只有第十九等的“关内侯”和“彻侯”才是“侯”爵,但已经不是“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了。

三、西汉时避汉武帝讳,“彻侯”改为“列侯”

西汉继承了秦朝二十等爵制,不过为了避汉武帝刘彻讳,把“彻侯”改成了“列侯”,“列侯”作为一个爵位的名称,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列侯作为二十等爵的最高一级,是非常牛气的。

三国时曹操到处封人当列侯,列侯爵位如何演变的,真这么不值钱?

为避汉武帝名讳,“彻侯”改为“列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九“关内侯”。“关内侯”名称的来源,是因为战国时秦国都城在山西,以关内为王畿,六国未平,将士们在外面打仗,家人都在关内,所以叫“关内侯”。后来秦朝统一全国,但仍然沿用了这个名称,西汉照用。

列侯爵位的演变:东汉时的三种变化

东汉时期,“侯”的爵位有三种变化。

第一,东汉列侯分为三等:县侯、乡侯和亭侯。

东汉时,最高一级列侯被划分成三个等级,分别是县侯、乡侯和亭侯。县、乡、亭是三种地理区划。《周 礼》说,“ 五 家 为 邻 ,四 邻 为 里 ”; 《 汉 书 》说,“十里一亭” , “十亭一乡” , “县大率方百里”。所以,从地理区划就可以看出,列侯三种中,亭侯最低,乡侯次之,县侯最大。

三等级列侯可以通过军功晋级。亭侯可以晋级为乡侯,乡侯可以晋级为县侯。比如,张飞原封“新亭侯”,刘备称帝后“进封西乡侯”。 马超原封“都亭侯”,“进封斄乡侯”。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没赶上刘备称帝,否则大概也会被封为“某乡侯”。

三国时曹操到处封人当列侯,列侯爵位如何演变的,真这么不值钱?

汉寿亭侯关羽

这三个等级列侯的食邑是多少呢?有人统计过从曹魏从建安初到咸熙元年的数据,亭侯平均500户,乡侯平均1000户,县侯平均5000户。

第二,不仅武将,士人也可以封侯。

我们前面说过,二十等赐爵制主要是为了奖励军功,一般以武将为主。到汉末三国时期,有大量士人被封侯,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想象《三国演义》中“谋士如雨”的场景。

建安五年,荀彧封万岁亭侯;建安八年,荀攸封陵树亭侯,郭嘉封洧阳亭侯。封侯士人与曹操的用人原则“治平尚德行,有事商功能”相符。同时,这也是曹操招纳人才的手段。曹丕篡位时,也有大量士人封侯,陈群,郭淮,王朗,陈泰,司马懿等等。

曹操的两个竞争对手同样如此,比如刘备手下诸葛亮封武乡侯,法正死后追封关内侯;孙权手下张昭封娄侯。

三国时曹操到处封人当列侯,列侯爵位如何演变的,真这么不值钱?

曹操的最强大脑荀彧受封万岁亭侯

第三,曹操专权时期,改革爵位制。

建安二十年 (公元215 年)曹操对二十等赐爵制进行了改革,“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 、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 ”。

具体怎么变的呢?曹操主要改了“二十等赐爵制”的后六个等级。原来十五级到二十级分别为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关内侯、列侯,曹操改为了五大夫、关外侯、关中侯、名号侯、关内侯、列侯。

也就是说,叫“侯”的爵位,有两个变成了五个。其中,关外侯、关中侯、名号侯是新增加的。

关外侯和关中侯,从这两个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纯粹是从“关内侯”的名位上敷衍而来的,差不多没啥诚意。

名号侯西汉、东汉都曾经出现过,主要和被封者的立功行为有关。比如,汉武帝时有“富民侯”、“和亲侯”。从这两个名字,我们就能知道被封者立的是什么功劳,王昭君的侄子王歙就被封为“和亲侯”。

三国时曹操到处封人当列侯,列侯爵位如何演变的,真这么不值钱?

昭君出塞后,他侄子被封“和亲侯”

光武帝时有“折奸侯”,“建忠侯”,其中“折奸侯”,被封者通常都是告密人,告发别人谋反立功的,经常会被封为“折奸侯”。名号侯不都是好名声,东汉还有叫“不义侯”的名号侯,受封者是一位戕害主人的奴才,叫做子密。

不过,西汉东汉的名号侯,算在“列侯”之中,曹魏的这次改革,把名号侯单独拿出来,作为“侯”爵位的一种,列为第十八级。

汉末三国时期,封侯开始轻滥,很多都是虚封

裴松之注 《魏书》,也同样提到了曹魏对“二十等赐爵制”的改革。裴松之说:

“置名号侯 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和列侯、关内侯一样待遇);又置关内外侯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臣松之以为今之虚封盖自此始。”

意思是,封侯开始变成一种美称,不再有实际利益,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但实际上,滥封和虚封,在这之前就已经很明显了。

东汉后期,二十等爵制逐渐衰落。王粲说:

“依律有夺爵之法,此谓古者爵行之时。民赐爵则喜,夺爵则惧,故可以夺赐而法也。今爵事废矣,民不知爵者何也。夺之,民亦不惧;赐之,民亦不喜,是空设文书而无用也……爵自一级转等十级,而为列侯,譬犹秩自百石转迁,而至于公也。而近世赏人者,皆不由等级……原其所以,爵废故也。”

王粲这段话翻译过来,就说汉末爵位,已经不按照实际情况授予,也不按照等级上升,爵位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夺爵,没人害怕;赐爵,也没人高兴。现在爵位封赏,都不按照等级来了,可以说爵位制已经名存实亡。

王粲说的“封侯轻滥”的情况,和当时历史环境相关。当时诸雄争霸,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都把爵位当成拉拢人才的手段,导致爵位泛滥。

三国时曹操到处封人当列侯,列侯爵位如何演变的,真这么不值钱?

李广:悔不该晚生几百年

比如曹魏对“二十等赐爵制”的改革中,多出了关外侯、关中侯和名号侯,实际上,这些“侯”都只有个名号,无封国、不世袭 、不食租税,以“侯”为名赐予爵位,目的无非是增加对别人的吸引力。

而且,在列侯中,除了县侯外,亭侯和乡侯都不再有封国(极特殊情况例外),而只是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美称。正是因为有名无实,所以曹操才会动不动就封人当列侯,反正就是一个称呼,也不用花钱,给你个就给你个吧!

参考资料:

董仲舒:《春秋繁露》

班固:《汉书》

裴松之:《三国志》

秦铁柱:《汉代列侯爵溯源考》

鲁力:《曹魏爵级及授与情况探讨》

赵彬:《东汉末官制、爵制研究》

本文作者:卡卡读三国(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261461723696385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